昨天我路过家乡的小县城,本以为是孩子放学时间,却看见一座刚亮灯的广场:音乐喷泉狂喷,金属雕塑熠熠生辉配资财经网,四周铺着高档大理石,听说投入超过1.2亿元。
讽刺的是,县财政局上个月还紧急通知:财政严重吃紧,非必要开支全压缩,还暂停教师绩效工资发放!
这一幕,不是个例。财政部数据显示,截至 2025年一季度,全国31省中26个地区财政入不敷出,但在某些领域,却依然大场面、大投入。
两类支出,让当地财政陷入预算怪圈
一、形象工程投入狂飙:城市面子多、民生缺口大
2024年,全国城市广场、地标建筑等景观性工程投资达 5892亿元,占地方基建投资比例高达 12.8%,甚至超过教育净投入。
北方某地级市财政收入下滑15%,却花 28亿元建行政中心,办公楼装修媲美五星酒店;
东部某县收入不到30亿,依然花 4.3亿元打造旅游会客厅;
西南一城市文化中心投17亿巨资,至今空置多月,每年维护支出竟超 2000万元!
这些项目回报率低、使用率低(平均仅 35%),却耗费极大财政资源,轻者浪费、重者债台高筑。
二、“三公经费”名存实亡:明降暗涨成常态
虽然官方数据“三公”支出在降,但实际嫁接“接待费、会议费、培训费”等名义变相增长。
审计发现,部分省份公务接待费用隐藏在其他科目中,真实开支比公开数据高出 31.7%;
政府购车与租赁公务用车混淆比例高,实际费用比官方报表高出 25.3%;
地方政府办公楼装修豪华,办公家具进口价高,绿植养护巨额支出却无法透明公开。
这些隐性开支,在地方财政紧张时却依然大手笔,挤压了基层民生经费。
⚠深层原因:政绩驱动与制度缺陷的“双重逻辑”
政绩考核逻辑:大型基建项目见效快、可视化强,能显著提升政绩,把长期民生改善工程冷落后面;
预算治理机制不完善:财权事权不匹配、预算执行无约束、监督机制弱化,导致“一笔钱多重用”;
绩效考评失衡:地方领导升职更看GDP和面子工程,忽略民生指数、教育医疗投入等绩效指标。
结果是:明明财政告急,民生需求未被满足,却偏偏豪华形象工程一浪高过一浪。
路径探寻:如何让财政“真正用到实处”?
✅ 强化预算透明度与绩效制度
浙江试点对所有支出进行绩效评估,形象工程占比从11.2%降至7.8%,行政成本降低15.3%;
广东建立“阳光财政”,实行预算公开+公众评议;
重庆建立大额投资社会回报评估机制,已叫停掉多个效率低下工程。
✅ 重构政绩考核标准与资源配置落点
减少指标中“形象工程”“GDP增速”比例;
增加“民生改善”“基层医疗教育保障”维度;
财权、事权匹配明确,让地方对民生更重投入。
✅ 听民意、尊财政:民生优先,才是真正的硬绩效
你是否注意到所在地区也存在财政开支结构失衡?你对政府把钱花在哪最有建议?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:你的一条留言,可能就是多数老百姓的心声!
华林优配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